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458|回复: 0

有性,有爱,可还是离婚了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UID
25
金钱
40

发表于 2023-6-1 18:37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?

在外彬彬有礼,对待陌生人态度及其友好;

可一回到家就像换了副面孔似的,任何一点不顺心都要发脾气。

典型的窝里横。

有人总结这样的行为:

对外人亲近,对亲人暴躁。

很多人觉得,这不过是脾气使然罢了,控制控制就好。

殊不知,这样的脾气背后,其实有着很强的心理动机。

倘若没有合理引导,势必会成为一段婚姻破裂的导火索,也会让一个家,越走越散。


640?wx_fmt=png.jpg

看过一个视频。

医院里,一对夫妻正在做检查。

不知为何,妻子在怀孕期间,胚胎停止发育了。

夫妻俩很着急,想快点搞清楚原因,好准备要下一胎宝宝。

可妻子做了所有检查,结果都没什么大的问题。

医生觉得很纳闷,因为他们不是怀不上,而是能怀上却留不住。

于是试着询问丈夫:“你做检查了吗?”

并解释道:“男性精液也有可能对女性流产产生影响。”

不料,这一提议却被丈夫直接拒绝了,他一再表示自己很健康,不需要做检查。

场面陷入了僵局。

可是,拿不到丈夫的检查结果,就意味着很难查出流产的真正原因。

而查不出来原因,又可能会导致妻子反复怀孕反复流产,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。

于是,医生不断地劝说丈夫最好还是去做个检查。

妻子也顺着医生的话,劝丈夫:

“要不你就听医生的,查一下?”

谁料,妻子话音未落,丈夫情绪突然暴躁起来。

他冲着妻子大喊:

“哪有你说话的份啊!有原因也是你的原因,孩子在你肚子里你知不知道?

没保住,是你没本事!”

640?wx_fmt=png.jpg

说得妻子哑口无声,默默低下了头。

本以为矛盾就此结束了。

可当丈夫看到妻子对自己的话没有任何反应后,突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扬手就要给妻子一巴掌。

还好,被医生当场拦住了。

640?wx_fmt=jpeg.jpg

在支走了丈夫后,医生才了解到:

这已经不是男子第一次对女子实施暴力了。

在公众场合、摄像头之下,这个丈夫尚且如此放肆,很难想象在私底下,在只有两个人的场合里,他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妻子。

或许是觉得丢人,女子从不会将丈夫的暴力行径讲给娘家人听,也不会讲给闺蜜同事听。

就像我们了解的那些“大多数受害者”一样。

面对男子的暴力,她一忍再忍。

直到这次出现在公共场合,被医生发现,娘家人才知道,也给她撑了腰。

最终,女子选择了离婚,逃出囚笼。

毕竟,没有谁愿意一直忍受一个喜怒无常的伴侣。

更没有人,愿意搭进自己的一生,去做对方的情绪垃圾桶。


640?wx_fmt=png.jpg

男子的这种情绪失控,在心理学上有个解释:

叙情障碍。

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周遭事物时,没办法好好表达自己。

只要说话就伴随着愤怒,只要表达就一点就炸,跟越亲近的人越是如此。

这种情况,细想其实并不少见。

它不分男女,甚至不针对某个事件,而广泛存在于我国大部分家庭中。

并成为家庭关系破裂的导火索。

但它并非无迹可寻,据调查,“叙情障碍”的产生和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
读者@甜甜曾在我们后台留言。

“我不知道为什么,每次只要一跟妈妈说话,就忍不住发脾气。

哪怕妈妈好声好气跟我沟通,但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,我就忍不住烦躁,就控制不住情绪。”

这样的情况,自打她经济独立后就开始了。

她会因为小事冲着妈妈大喊大叫,也会因为赌气将妈妈关在卧室门外,久久不愿出房门。

虽然每次争过执后她都会懊悔,会不断告诉自己不能这样,要改变、要控制。

可下次还是一样,两个人说不了几句话就变了味。

“我好像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。

也好像活成了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。”

640?wx_fmt=png.jpg

她的妈妈,年轻时候就是个暴脾气。

她写作业晚了、吃饭慢了,有时候甚至只是晚回家了十分钟,都会被妈妈一顿数落。

她清楚地记得,有次妈妈因为工作出了点问题,被扣了50块钱。

那天整个屋子的气氛都很低沉。

爸爸只是回家忘记买酱油了。

她只是写作业稍微磨蹭了会。

妈妈情绪就大爆发了,在厨房里摔摔打打,拿着擀面杖指着她和爸爸骂。

那个场景成了她童年时候的噩梦。

如今,自己长大了,妈妈日渐衰老,当手中的权力出现对调,当妈妈开始要依靠她才能过得更好时。

她就变成了妈妈。

回溯过往的性格成因,她突然明白:

原来自己如今对待妈妈的脾气,像极了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态度。

暴躁而不知收敛。

当然,这种模式不止存在于女性身上,在男性身上也多为常见。

最普遍的情况,是一个家庭的男性,如果动辄对女性口出恶言、拳打脚踢。

他的儿子,很大概率在年长后,也会模仿父亲的行为,学会了发泄情绪,却学不会解决问题。

这是周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,也是一种成长中的“模式复制”。

把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,复制到了现在的亲密关系。


640?wx_fmt=png.jpg

朋友李娜跟我说,她后悔结婚了。

“我老公,婚前婚后完全两个样子。”

他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,刚在一起时,男人彬彬有礼,对她和家人都有求必应。

这也让她没什么犹豫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
而转折,出现在婚后一次外出。

那天,他们说好了早上九点出门,老公先去地库开车,李娜却因为接到了快递电话,迟到了15分钟。

没想到刚一上车,就被老公一顿指责。

埋怨她做事没条理,商量好的时间不遵守。

因为确实是自己的原因,李娜也就没多说什么。

可是后来的事情却让她一步步崩溃。

那天,但凡路上出现一点堵车,吃饭的地方稍微有点排队,老公都会转过脸,对她一顿指责。

“你看看,都是因为你浪费的15分钟,不然我们早到了。”

“要不是因为你磨蹭,我们用在这里排队吗!”

那一次出行,他们玩的很不开心。

李娜不理解,这些外出游玩大概率会发生的小插曲,怎么就能怪到自己身上。

也是那次外出,让她彻底看清了这个人真实的面目。

这几年,她尝试过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地和丈夫耐心沟通。

可惜都没什么用。

“要实在不行,我也想过分开,毕竟现在还没有孩子,分开对两个人都好。”

640?wx_fmt=png.jpg

除此之外,“叙情障碍”对身体的损害也不容忽视。

中医解释说,经常生气的人,无论是暴怒或是生闷气,都很容易造成肝气郁结。

要知道,人体的肝脏是主疏泄的,负责把身体淤堵的地方都疏散开。

而肝的运行通道是向上的,一旦上升通道被堵,势必导致郁结。

这些年,体检中频发的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,就和肝气郁结有直接关系。

640?wx_fmt=png.jpg

加之肝脏不能向上疏散淤堵,肝气就会横着疏泄。

医学上将其称之为:横逆犯脾。

进而会影响人的脾胃功能,很多人动不动胃痛、脾胃不调,就和经常生气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
除此之外,《欧洲心脏病杂志》2022年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:

经常生气的人,患有心血管死亡的概率,也会大于其他人。

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了23%
心衰和房颤风险分别增加了19%和16%
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8%

你看,桩桩件件的案例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:

小小的情绪,会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带来多么严重的影响。


640?wx_fmt=png.jpg

那么,作为普通人,我们又该如何规避这一情况,如何帮助自己和家人跨过叙情障碍这道坎儿呢?

从两个方面来说。

一、面对情绪失控的伴侣,为Ta提供正向情绪价值

《对手》中,郭京飞和谭卓饰演的是一对二婚夫妇。

妻子动不动就要发脾气。

洗个菜,她会骂丈夫:

“这么老的菜怎么吃啊?你这尾巴是软的,瘫痪了吗?怎么每天挑那些鸡毛蒜皮的,吃的这么窝囊啊?”

切个土豆,她会骂丈夫:

“说了多少次了,土豆丝要洗了再切,切完了再洗,这每天干什么呢!!”

640?wx_fmt=png.jpg

看着妻子处在情绪崩溃的边缘,一旁的丈夫没有坐视不理或是火上浇油。

而是走上前来,将妻子支到一旁歇息,自己继续接下来的活儿。

然后耐心地跟妻子说:

“米饭还有四分半就好了,到时间它能自己跳起来。

那个高压锅你自己不懂,千万别动它。

我炖的莲藕排骨汤,你爱喝的。”

不陷于妻子先前的情绪中,而是从中跳出来,为妻子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。

一次次地耐心安抚,平复了妻子情绪的同时,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。

二、面对情绪失控的自己,先闭嘴再表达

当然,感情是双向的,一个人总不能一直依靠伴侣的正向引导往前走。

学会合理地控制或发泄负面情绪,也是我们必学的功课。

首先,学会在心中默数。

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人类暴风雨般情绪的持续时间,往往不会超过12秒。

在情绪排山倒海袭来时,先别急着开口。

在头脑中有规律地默数1-3-7-10-13……

尝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,度过这危险的12秒。

其次,学会适度发泄情绪。

负面情绪虽然忍住了,但不能一直积压在体内。

学会用一种更能接受的方式转移或发泄情绪。

比如,慢跑或瑜伽30分钟,转移注意力。

又或者,去当地的减压馆,扔扔瓶子,大喊几声,将体内的负面情绪发泄出去。

这样,我们就能够将暴怒情绪所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。

既保护了自己的身体健康,也维系了和家人的关系。

何乐而不为呢?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婚纱摄影网 ( 苏ICP备17042338号|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1004号 )

GMT+8, 2024-5-5 08:37 , Processed in 0.017810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
客服邮箱:nanlu@live.com

Copyright © 2024 婚纱摄影网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